当前快看:世界环境日| 煤炭大港由“黑”变“绿”:科技赋能黄骅港擦亮环保底色

时间:2023-06-05 18:02:40       来源:环球网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河北黄骅港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位居全国港口首位,每年约2亿吨煤炭从这里下海输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煤炭大港往往与漫天扬尘、遍地黑灰联系起来,但踏入黄骅港,却满目都是翠绿。


(资料图)

“现在我们每天穿着白衬衫上班,到家都还是干干净净的。但早些年,我们是穿着蓝色的工装,因为耐脏。每天回家后,全身只有牙是白的。”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经理王霞笑言。是什么让这座港口实现从“黑”向“绿”的巨变?值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黄骅港寻找答案。

从微波粼粼的海边沿着主路西行,一个偌大的翻车机房映入眼帘。厂房内,四台大型翻车机对满载煤炭的车厢张开“怀抱”,缓缓翻转。随着煤炭倾泻进地下料仓,翻车机两侧喷出白色干雾,迅速抑制住翻腾欲起的黑色煤尘。短短十余秒,320吨的煤炭就卸载完成,而整个厂房的空气依然十分透亮。

这皆是黄骅港研发的“本质长效抑尘系统”的“功劳”。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副经理许宁解释称,该系统在翻车机卸煤过程中进行分层洒水,实现粉尘颗粒的有效附着,进而使煤尘固化。

而记者在翻车机房看到的微米级干雾抑尘,仅是本质长效抑尘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据介绍,这一系统还集合了皮带机洗带系统、堆场智能抑尘系统、粉尘收集系统、环境智能管控、防风绿化系统,以此实现运输、堆存、装船全流程的粉尘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黄骅港还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环境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堆存煤炭预防性补水和精准洒水抑尘,真正做到了粉尘治理的预测、预警和预防。自系统投用以来,黄骅港生产总用水量同比缩减14.6%,堆场用水减少20.5%,翻车机用水降低10.6%。

从翻车机房漫步到莲园,一路皆是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掩映下的木栈道通向一湾湖水,勾勒出“湖水碧于染,锦鳞活水鱼”的画卷。工作人员正在给鱼喂食,随着鱼食的一抛一撒,鱼群翻腾起来,湖面泛起层层水花。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黄骅港的建筑垃圾堆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莲园如今已蜕变成黄骅港“三湖两湿地”水系中的人工湖生态公园。“黄骅港所处地是盐碱地,淡水资源是很匮乏的,而‘三湖两湿地’其实是我们利用雨水、含煤污水和运煤压舱水对闲置荒地、垃圾场改建而成的。”

展露新颜的“三湖两湿地”相互联通,可实现逐级沉淀、平衡存水、循环用水。通过提升淡水资源利用效率,黄骅港生产用淡水超九成实现了自给自足,仅2022年港区便收集三水415万方,节约淡水成本2000多万元。

环顾莲园四周,一个写着65微克/立方米的电子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TSP在线粉尘监测设备,用于检测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会作为清洁对照数据实时传输到生态系统控制中心供工作人员对比参考。”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经理怀全说。

在生态系统控制中心,怀全指着监控屏幕进一步介绍,当粉尘检测的数据达到国标限值的30%,系统会出现黄色预警;当数据达到国标限值的50%,系统会发出红色报警,向区域负责人推送短信,并同步调整抑尘洒水档位、作业流量等,防止粉尘扩散。

目前除了莲园,黄骅港还在翻车机区域、堆场区域、码头区域、港区厂界布置了18套TSP在线粉尘监测设备,以此全面、实时感知环境质量,为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保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黄骅港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黄骅港生产作业区TSP(总悬浮微粒)、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年度均值分别为78微克/立方米、33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均高于国家标准。

昔日的黑色煤炭港口,如今已摇身一变成全国首个五星级绿色港口、首个3A级工业旅游景区港口。而黄骅港的蝶变仅是河北省港口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守护好河北海域的碧海蓝天、金沙银滩,河北海事局积极推动船舶污染防治相关地方立法,创建“碧海长城”船舶污染防治特色监管品牌,高质量完成旅游旺季海事保障任务,并全面提升海上污染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近日,河北海事局制定出台了支持黄骅港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11项举措,将在强化水污染物排放监管、构建船舶污染监视检测体系、推动港口岸电设施、船舶尾气遥测系统全覆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助力黄骅港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