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张泉)我国科研人员揭示了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迁入规律,并解析了影响地表生物迁入洞穴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提升了对洞穴生物多样性进化历史的认知水平,对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研究组完成,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全球洞穴系统孕育了大约5万种穴居生物。洞穴内部通常光照弱、温度恒定、湿度高、营养贫瘠,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生态系统。洞穴内生物繁殖能力弱、群体小,灭绝风险极大。对洞穴生物的深入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王伟介绍,东亚亚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洞穴系统,孕育了许多特有的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
科研人员以东亚亚热带洞穴的特有生物为研究对象,发现88%的洞穴生物迁入事件发生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期(约2300万年前)之后,绝大多数洞穴特有支系都起源于地表的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地质、古气候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变共同驱动了洞穴生物的迁入。
此外,研究还发现9次从洞穴生境返回地表的事件:植物1次,动物5次,真菌3次。“这说明洞穴不仅是森林物种的避难所,而且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资源库。”王伟说。
关键词: 东亚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