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6日,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长江源区进行科考工作(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长江源区一角(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7月27日拍摄的长江源区的囊极巴陇河道,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在此汇合(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7月27日拍摄的长江源区的囊极巴陇河道,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在此汇合(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长江源区一角(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7月27日拍摄的长江源区的囊极巴陇河道,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在此汇合(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7月26日,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长江源区采集水样(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7月27日拍摄的长江源区的囊极巴陇河道,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在此汇合(无人机照片)。
据来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江源科考队员介绍,受气候暖湿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过去五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685.42亿立方米,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增加38%。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