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生物多样性

时间:2022-03-20 09:11:12       来源:经济日报

斑羚狂舞、金丝猴嬉戏、雪豹踏着漫山的野花向镜头靠近……中国超过80%的自然保护区已安装红外相机,每天都记录下大量野生动物影像。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野生动物保护有了更多利器。5G传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机遇。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在多方面下功夫。

对生物资源基数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属地生物资源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红外相机、5G传输技术、人工智能物种识别技术、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等,全面采集动植物生长和生活信息,加深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厘清生物多样性保护底色。山西在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中,运用科技手段查清了资源现状,确定褐马鸡、黑鹳、华北豹、原麝为山西保护的四大旗舰物种,也为未来的生物生态保护做好数据支撑。

筑牢巡查管护网络。充分运用5G、光网络、云、物联网、声学监测等技术,搭建起遥感卫星、无人机、地面设备“天地空”一体化生物监测预警网络,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现重点保护区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传输。以浙江泰顺县为例,当地构建起数字智能“保护网”,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及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传输。

提升物种保护能力。推进生物技术研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基因库建设,有效保护基因资源,提升濒危物种保护和抢救能力。长江江豚是世界自然保护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极危物种,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了联想智能集成解决方案,在数字化管理、智慧化监控的同时,研发针对江豚识别的AI算法,为高效监测江豚种群、深入了解江豚习性、提出更好的江豚繁育和保护措施实现智能化赋能。

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现代媒介优势,运用AI、VR、AR等技术,拓展生物物种科普教育、宣传引导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知晓度、参与度。去年底,长江科学院联合长江文明馆就推动长江流域的自然科学研究和科普展示、加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用科技手段为长江生物科普贡献了力量。

通过科技实现传统生态监测手段的数字化,更能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预测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智能融合,让数据会“说话”、会“思考”、会“预判”,科学分析和研究动植物成长环境和规律,助力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