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李宁宁
“面对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品质低、成本高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软肋,推动棉花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4月28日,在江苏大学举行的2023年耒耜国际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指出,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无人农场建设奠定基础,让相关技术落地将有助于我国棉花生产实现智慧管理、规模效益。
2022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4441万亩。其中,新疆地区植棉面积3896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87.7%。但是在其他省市,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陈学庚认为,新疆棉花发展到目前状态,两项关键技术起到核心作用:一是地膜植棉,二是膜下滴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2022年,新疆棉花机耕率99.86%,机播率99%,机采率81%,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4.5%。新疆皮棉亩产也从1979年的22公斤,增长到2021年136.4公斤。
尽管新疆棉花生产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我国棉花生产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三丝含量超标,棉花品质达不到棉纺企业对高端配棉的质量要求;种植品种太多,棉花一致性差,仅新疆地区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就达45个,同一区域棉花混种、混收、混合加工,导致在高端棉花比拼上,产品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陈学庚表示,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传统农业正一步步迈向精准、智能,比如农业环境传感器、农业遥感技术、农业无人机、精准水肥药施用等得到广泛应用,为无人农场建设奠定了基础。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解决新时代谁来种地,谁来管田的问题。”陈学庚说,无人农场生产模式利于统一棉花品种,对于提高机采棉效率、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促进棉农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实现生产过程数据采集标准化,实现棉田智慧管理和规模效益。
“让技术落地才是硬道理。”陈学庚说,无人农场建设投入成本大,标准化生产程度高,必须实现模块化、可复刻化,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生产方式更好的效益,才能最终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